> 当前位置 : 首页 > 理论研究

文化自信下老年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 来源 : * 作者 : 王婷婷 * 发表时间 : 2020-09-08 * 浏览 : 9

文化自信下老年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王婷婷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立命之本,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基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理成熟的标志,是这样一种眼光:不仅能看到物质财富的建设积累,还能看到价值理念、知识系统、生活方式与精神财富。相较于其他各方面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同样,文化自信也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发达国家一般都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因此,积极发展老年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障老年人权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老年大学文化自信的培育对其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具有先导作用。在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还肩负着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引导大学生认清中国文化的当前态势,并最终引导老年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老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以提高老年人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满足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发展老年教育,有利于老年人顺利地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退休生活;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和丰富;有利于使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年人能有机会重新学习文化知识,使过去已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年人的知识得到更新;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有助于老年人的传统精神文明建设。

适应传统文化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老年大学的学生,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这一课程观,是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计划、学习、评鉴诸要素以及对课程的传承、创 新、发展、服务功能的整合升华。以育人为本的课程观具有如下特质:

一、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以育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 促进学生 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充分发展; 促进学生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个性, 富于冒险、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老年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为本位, 研究新的时代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的内涵, 拓展课程领域,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二、科学、技能和人文融合为一体高职教育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发展, 起初是科学主义强化与人文主义弱化, 而后是过分强调技能,科学与人文更加弱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培养的人才缺乏远大理想和责任感,缺乏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创新力。鉴于此,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指导下,将形成融合科学、技能、人文为一体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流思想。

三、学习传统文化型与创新化拓展传统文化学习型组织理论与知识经济一起发展, 融系 统动力论、人本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等于一体。培养老年学生终身学习、创新能力等素养, 保证毕业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开设学习型组织理论、创新学等课程, 而且要将学习型 组织理论和创新学的精髓拓展, 使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每门课程、每个环节都富含学习、创新的要素, 进而创建学习型高校, 形成学习型、创新化校园文化。

四、开放性与个性张扬新的课程是动态的, 体现书本与生活、知识与经验、基础与探究、显性与隐性、国本与校本、师本与生本的统一。这就决定课程标准的多层次, 课程内容的多门类, 教材媒体的多规格,课程实施的多渠道,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时空中必须学会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在学习、生活方式的多种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如何面对自由,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使课程打上了个性的烙印。

加强老年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加强老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其思想道德问题一直是需要大力重视的。首先,我们必须大力重视老年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尤其是老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是老年学生增强思想道德水准的必修之业。其次,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中很多主要思想都是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渊源,政府必须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种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宣传,使老年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老年学生文化自信。

二、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老年大学应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科学性,整体性,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纳入必修课程,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体系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样管理同时改进,融入传统文化

精华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生动性,充实性。老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应以充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主渠道,同时学校应该多种渠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通过社团组织、校园广播、手册发放等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树立老年学生文化自信。同时可以经常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座活动等,让老年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老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老年学生民族情怀,从而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三、发挥家庭的文化自信教育功能首先倡导家庭培养老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老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老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建立老年学生文化自信。其次,提倡父母言传身教培育老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通过培养良好的家风来培养老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也要引导老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老年大学作为培养老年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应结合网络媒体发挥功能,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引导老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老年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其次应利用校园网站和特色的传统文化网站吸引老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活泼生动吸引老年学生的兴趣。最后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文化加强与老年学生的交流对话,增强老年学生文化自信建立的时效性。

因此,坚持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老年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保持理性,以一种开阔的心胸,置传统文化发展于社会生活之中。同时,文化自信要体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个人既有行动勇气,又有道德担当;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国家既兴盛强大又圆融大气。这样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历史、立足现实、走向世界、放眼未来的整体文化考量,也促使我们对文化建设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独创。这种文化自信既能够给国人提供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刻的自觉的价值追求,又能够为他国、民族提供文化经验,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一种民族性、世界性兼而有之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