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理论研究

践行公共卫生和健康第一的老年生命教育理念

* 来源 : * 作者 : 郑明智 * 发表时间 : 2020-09-08 * 浏览 : 3

践行公共卫生和健康第一的老年生命教育理念

郑明智

地球因为有人类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地球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生存居所,她原本就是赖以生存在这个摇篮中的所有生命体的共有家园强化“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新发展观已是刻不容缓。不断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加强对每一个老年学员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践行维护公共卫生和健康第一的文明理念,将预防关口前移,从细微处入手,重视老年人的公德卫生文明、公共卫生教育和管理,采用老年学员自教育这种文明教育形式,相对于以往的文明宣教形式,她更贴近群众,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自律性。从长远来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抵抗力才是最硬核的。

一、强化“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新发展观。

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的同一体,不存在着谁主谁次的关系。迄今为止,科学探知能够孕育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据史料记载,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的历次变迁演变曾孕育过无数的生命形态,同样也有无数种群相继灭绝,几千万年前我们熟知的恐龙就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称霸过。地球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生存居所,她原本就是赖以生存在这个摇篮中的所有生命体的共有家园,人类只是其中

的成员之一。因此,要时刻强化“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与其他生命体和谐共处。人类虽然有“思维”这个“地球上最值得骄傲的本领”,但从时间上看也是后来者,与细菌和病毒这些存在上千万年的“先祖们”相比,我们人类的生存时间真可谓是“弹指一挥间”。虽说地球因为有人类的出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类也不能居功自傲,必须怀揣敬畏之心,在这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大自然中更不要为所欲为。事实上,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和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价值,我们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认同和尊重。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所说,人类每每向自然界的索取和无端的掠夺及占有,自然界都会加倍给予惩罚污水、雾霾、白色污染、乱砍乱伐,人类所到之处地球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人类有不如病毒的地方,离开地球的人类并不能像离开人类的病毒那样洒脱,因为浩瀚宇宙里没有那么多适合人类的生存家园。人类从来都不应该、也完全不可能成为自然的征服者。对自然多一点敬畏,给彼此多一点距离。这绝对不是在拯救世界,或许充其量只是人类的自救罢了。毕竟,地球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最高等的动物——人类而存在的不要轻易去触犯大自然的禁地,更要和老前辈们保持安全距离,少去惹它们领取惨痛的教训。

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不断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加强对每一个老年学员的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

现代化从根本上说,一是人的现代化,一是物的现代化,二者互相并重缺一不可但最为关键的还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伴随四十年改革开放发展进步,我们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文明的观念和意识也有所增强,国民的综合素质也迈上了一大台阶。通过每一次疫情的洗礼,对我们每个人的素质特别是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以及对政府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的文明道德素质充分地展现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疫情爆发期间逃跑的有之,隐瞒不报的有之,不听劝阻的有之,集会聚众的有之,不戴口罩的有之就是戴了口罩不遮盖鼻孔或戴在下颌的有之殴打防控人员与志愿者有之继续捕杀和滥食野生动物的有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素质的现代化需要走的路还真的很漫长,远没有像我们国家GDP发展的那么快。这也许会成为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抓紧补上的短板

一场新冠肺炎侵袭后的阴霾将会我们心中散去,口罩也许会成为一部分人常用的防护佩戴物,也许会成为一个特殊时期的标志物。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引发我们从长远角度维护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的深度思考。将公共卫生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升级为老年学校的健康教育,是启动全民“治未病”的长远之举。以公共卫生教育、教学现代化和普及化为重要契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健康融入一切政策”,以老年学校的健康教育奠基老年教育体系。健康不可能自动拥有,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来进行干预和促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需要以教育为媒介、以教育内容为载体,针对生理常识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营养科学教育、常见病、多发病及预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体育运动、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进行体系化教学和课程资源搭建。面向国民健康需求,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的理念、常识。面对传染病的低预防能力等问题在当下教育领域普遍可见,用“健康第一”的观点调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界定学校健康教育的主题,一是提高对健康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二是降低常见疾病患病率的同时,认识并配合预防常见传染病;三是增强心理社会能力,预防心理障碍,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同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四是天人合一,将自身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将老年健康教育视为老年学校教育的基石,而非只是局限于学校场所的一类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健康宣教方式。从健康知识、健康素养、健康技能3个方面系统地培养老年学员。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和健康素养是人一生幸福的基石,在老年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国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健康战略意义。具体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需要以学校健康教育实施为切入点,把健康融入公共教育政策,把老年健康教育纳入老年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

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全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的光彩。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生命的维度,它蕴育于语言与文化当中。而教育其实一端连着的是个体生命的丰盈,另一端则连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在加强科学养生与保健,在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同时,倡导维护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践行健康第一的文明风尚,将预防关口前移,从长远来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抵抗力才是最硬核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疾病图谱显示出两个新特点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威胁上升,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我国传染性疾病还有新病原体和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压力日渐增大大量数据表明,新发传染病骚扰世界的频率正在增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两年就有一个新发传染病。人类将不断面临新兴的病毒。而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兴病毒一无所知,没有抗体储备,而疫苗和药物等医学防治手段也尚不具备,如同毫无准备地被偷袭。在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下,我国的诊疗模式已经开始向以预防为主和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大健康方向做出转变。

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消灭的唯一传染病——天花,它是人类用科学的方法消灭的唯一传染病。而多数传染病病毒,学会了与人类共存,人们通过疫苗来预防控制它们,比如流感、麻疹、甲型传染性肝炎等。一场新冠肺炎侵袭后的阴霾将会在我们的心中散去,但愿街道上再也看不到绝迹的痰迹、烟蒂、纸屑等,农贸市场里杂乱无章的垃圾千万别再重新堆起,肮脏的臭水沟但愿能得到彻底的清理。暂时的战胜新冠肺炎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用说新冠肺炎走了,谁也说不清还会不会再来,何况还有多少未知的病毒性肺炎在虎视耽耽盯着人类这块“唐僧肉”呢。疫情过去后,病毒都去哪儿了?不少人现在谈病毒色变,恨不得灭光自己身上、身边所有的病毒。其实无需如此焦虑,疫情终将过去,病毒也会时时刻刻陪伴在你身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向我们展示了病毒的雄厚实力突发性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病毒自有生命以来就已经存在了,

它有着自己的原生生存状态,并没有招谁惹谁。是人类过度地开发,对自然的破坏,滥食野味等招致的后果。从长远来看,个人抵抗力比口罩更重要,合理饮食,锻炼好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将预防关口前移。倡导出门戴口罩、见面拱手好、勤洗手、聚餐请用公筷公勺等文明卫生新风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硬核的。应对新发传染病需要做到常态化大量的数据正在表明,病毒正在迅速发生变异且不断突变,事实上,病毒的进化速度是人类的4000万倍。它们结构简单,基因组复制时缺少严格的校对机制,常出现差错,发生变异。某些病毒还可能发生重组,即当宿主同时感染多种病毒时,病毒间可能交换基因,产生全新的病毒。研究显示,新兴病毒约四分之三来自动物,而后传染给人类。从人类开始驯服动物,到集中化的养殖和频繁的贸易流动,都为病毒物种跨界和传播开了路。新冠病毒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生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疾病,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最终靠疫苗来预防控制。

倡导公共卫生行为及观念尤为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切记保持如下卫生习惯:1、洗手(从公共场合回到家中即时勤快地洗手);2、注意定期消毒;3、出门佩戴口罩。哪怕是减少室内人群聚集、定期检查、尽量减少出门这三种要求更高的行为,也要继续保持。将告别陋习提到日程上来。

握手礼还是拱手礼好。 手是病菌传染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握手是人们身体间互相接触的主要方式,但是你不知道对方在握手前接触过什么东西。人们感冒时总是避免亲吻,但是拱手作揖其实比握手更好。拱手礼首先使人显得比较端庄、含蓄;其次更加卫生;再次更加方便。尤其在很多人的场合,一一握手,既麻烦又不卫生,不论从科学、卫生、美观等多种角度来说,拱手礼都优于握手礼。 

咳嗽的礼仪。 1、咳嗽时礼仪。许多人在咳嗽或是打喷嚏时,都会以双手来掩住口鼻。但从疾病防控的观点来看,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双手接触分泌物后,再摸自己眼睛或口、鼻,或是接触到其他人,就有可能被感染的危机。当你要咳嗽或喷嚏时,无论你是病人与否,均应采用餐巾纸,如一时来不及取餐巾纸,可采取“袖口遮挡法”,即用衣服袖管的内侧遮掩住口鼻部,同样可以防止唾沫飞舞;上述保护性措施的采取,在狭小的密闭空间中显得尤为重要。使用过的餐巾纸不能随地乱丢,应丢入有盖的垃圾箱内。2、咳嗽后礼仪。咳嗽、喷嚏时采取了“咳嗽礼仪”后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应立即洗手,不然,手部的病菌可以

—5—

通过互相握手、接触门把手、电脑键盘等方式,转移到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做好“礼仪”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另一个生活小节问题,即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最少保持1米),不正对他人交谈,说话语音不要过大,避免口沫四溅。3、有症状时咳嗽礼仪。当你患感冒时,尤其是发病初期,症状较轻,而你又必须上班或外出,且有可能与他人合用交通工具、电梯以及办公场所等,应自觉遵守“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佩戴口罩,以防止病菌借咳嗽、喷嚏而传播。 

爱护公共环境不随地吐痰。 吐痰是指将口中涶沫或其他分泌物吐出的行为。随地吐痰是一种很不卫生、又不文明的行为,还会传播疾病。大家应该做到不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与随地大小便一样使人感到厌恶。随地吐痰会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飞沫传播是很多病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新冠肺炎患者的一滴痰液中,藏有上亿个病菌。这些患者痰液中的病菌扩散到空气中,会在空气中漂浮数小时。很容易造成一人传染数人。即使是直接将痰吐在垃圾桶内或马路上的下水道皆为犯法,建议大家如要吐痰须先将痰吐在纸巾上再包好扔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聚餐请用公筷公勺。 讲人情味、喜欢团聚是我们的传统。不管是阖家欢庆,还是朋友相聚,大家都喜欢围桌合餐,其乐融融!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不少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就是最好的实证。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更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公筷公勺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倡导维护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刻不容缓

四、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应从细微处入手,重视公共卫生尤其是老年人的公德文明、公共卫生教育和管理。学员自教育——这样的公民教育形式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的文明程度将会大幅度的提高。相对于以往文明宣教形式,学员自教育这种文明教育形式更贴近群众,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收益更大。

要从细微处入手,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健康至上”,“维护公共卫生”的必要性。老年人卫生保健须从二大方面入手:一是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喝开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实行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不共用水杯,多开窗通风,冬春季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寒冷时节出门戴口罩等。二是注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乙肝疫苗、伤寒疫苗等。近年来社会上大量的医疗保健食品、药品及器械广告夸大其词甚至虚假

宣传,一些单位或个人打着“社区”的旗号宣传,组织老年人到非正规医疗机构体检和购买医疗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建议老年人不要参加非正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的医疗保健活动,更不要到无资质的医疗机构体检。老年人到正规的医疗卫生单位体检,也要监督老人进行卫生习惯的保持。

“勤剪指甲、常洗手”“不随地吐痰”等不再仅仅只是个人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问题,更是一种“健康防病需要”……当这些习以为常的细小行为,以“健康第一”“健康至上”的理念进入每一个老年学员视野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标准和教育理念或许也会悄然发生转变,老年学员的身心健康就能随之得到有效的保障。

学校有必要经常组织专题培训,提高全校师生的健康意识和防控水平。学校还要做好校园日常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建好校园医务室的同时,加强日常健康教育和校园卫生专业指导。健康第一、健康至上,不仅仅只是理念和意识,更是具体行为的规范和细节的考究。需要在养生保健、科学运动、合理饮食、个人卫生习惯及维护公共卫生等方面齐头并进,更需要在日常管理上保障落实,综合施策,重视公共卫生尤其是民众的公德文明、公共卫生教育和管理,要做到常态化。现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遛狗拉屎的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了,人的公德文明素质却落伍了!人情冷漠导致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无公德文明行颇为盛行,不提高公德文明素质,防疫期间只靠人人自保又有何用?不文明造成的公共环境卫生疫情事件,还需要大家共同文明起来才能根治!杜绝破坏环境,杜绝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抵制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否则的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环境卫生和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不可能仅靠口罩和勤洗手就能独善其身!该重视公共卫生尤其是民众的公德文明、公共卫生教育和管理,已是刻不容缓!

公共卫生文明——老年学员自教育。 我们的社会教育,尤其是公民的自我教育是弱化的,只靠学校教育或者大众传媒,或只是阶段性,或没有贴近性。在教育主体上,单纯以专家学者一人讲课的说教模式,来灌输文明,往往导致日常文明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果像文明规范——学员自教育这样的公民教育形式能够得到充分发展,那么,我们的传统教育将得到延续,文明程度将提高。相对于以往文明宣教形式,学员自教育这种文明教育

形式更贴近群众,使教育更具针对性。规范公共卫生文明,把话筒交给学员,每

位学员都能上台宣讲;教育内容上不再拘泥于纯理论学习,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教育形式上采用听宣讲、看短片、自我宣讲、群众点评等互动形式,强化公共卫生教育沟通,教育时间上也由长篇大论变为短小精悍。

学员自教育可架设“公德文明、公共卫生文明课堂”——举办授课比赛、开展十佳优秀“文明课堂”校内巡讲,建议把每学期的学校时政科普课安排一次举行公德文明——学员自教育活动;每个系安排1-2次“文明课堂”学员自教育宣讲,以更好地彰显公德力量,提升公德水平,把校园的公德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公共卫生文明包括: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乘电梯先出后进;不在校园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不在公共场所行为不雅:如抠鼻孔、剔牙、赤膊或穿着不雅;不随地吐痰、提倡痰吐在纸巾里再扔进有盖的垃圾桶(发达国家已不使用痰盂,因痰吐在痰盂里容易通过空气飞扬传播呼吸道疾病),不乱丢纸屑,手纸一定要入纸篓,养成文明洗手好习惯。小小的厕所,最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及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厕所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但它却能最真实地检验人的文明素养。养成使用公厕应保持卫生清洁的习惯,针对如厕陋习:大小便不入池,烟头入小便池(有很多人习惯在公共场所吸烟,原本就不文明,还有的把烟头丢进小便池,堵塞下水道,而且不好清理。),不主动冲厕者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不这么做,人们似乎有一种犯罪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发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使得其探索之路仍漫长而艰巨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切实践行公共卫生和健康第一的文明理念,从长远来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抵抗力才是最硬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