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晋江市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高斌娜 蔡晓喆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晋江市总人口1118178人,全市60岁以上人口157722人,老年人口所占比例14.11%,而且人口老龄化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已进入老龄社会。广泛开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有力举措。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晋江逐步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办学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基层老年教育的基本情况,找寻基层老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探究积极发展基层老年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本次调研课题组对本市19个镇(街道)的老年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基层老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重视程度不足
各镇(街道)党政领导往往重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中心工作,却忽略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对基层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对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虽然大部分镇(街道)都有分管党政领导挂钩老年教育,担任所在地老教委成员,但是开展工作往往只是走过场,并未把老年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将老年教育纳入本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当中,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未建立。有部分街道老教专干就有反映镇分管领导“人难找”“事缓办”的现象,正因为镇级政府不够重视,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往往受制于经费、场地、师资等因素。
在各个村(社区),大部分的村主干和老协会领导对老年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老年学校,开展老年教育缺乏热情,有较大随意性。对于基层的老年人讲,老年人的休闲方式过于单调,大都以在家收看电视和扎堆聊天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对参加老年学校的学习不太积极。有个别村甚至出现需发放补贴或礼品才有老人来上课的现象。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村一级基层老校的上课频率很低,每周能坚持开展得很少,有些老校每月才开展1次课,甚至几乎不上课,时断时续,很大一部分的村(社区)的老校几乎形同虚设。
2、经费、场地受限,影响办学的开展
本次调研对镇级老校的经费情况进行了摸底,经费来源以各镇(街道)拨款为主,少部分社会捐赠。不同地方的年度经费差异较大,最多的有16.72万元,较少的在1万元左右,有些是实报实销,经费不固定。在对19个镇(街道)调查表中,就有13个镇(街道)提到了经费缺乏的问题。经费的缺乏往往导致办学上“捉襟见肘”,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教学设备的添置、教学质量提升等日常教学的开展,导致了办学效果和效率的低下。对于村级老校来讲,老年教育经费更是极度缺乏。多数村(社区)受制于本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在办公经费仅够维持日常运转情况下,很难有额外的资金投入到老年教育当中。由于经费投入不具连续性,就导致了各地老校停办的现象。
在办学场所方面,以镇级老年学校为例,19个镇(街道)中,仅有9个具有独立的活动场所,其他乡镇(街道)只能借用所在镇的会议室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只能开展室内讲座,室外活动的开展受限制。村级老校的办学条件更为不完善,虽大部分有名义上的老年活动中心(室),但规范化水平和利用率也较低,甚至出现闲置的状况。
3、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过于单调。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主导地位,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基层,愿意担任从事老年教育的讲师十分稀缺。从各个乡镇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市老年教育在师资方面主要存在数量少、年龄老化断层、资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村级老校的讲师更是缺乏。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到了基层老年教育所能开设的课程。从问卷的情况来看,基层老校开设课程最多的课程主要是时政法律和卫生保健,分别占57.2%,55.5%,但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化的,单调枯燥的课程影响了老人学习的积极性。
4、远程教育推广遇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因特网、广电网络开展老年远程教育成为新的趋势。我市的基层老校在远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是在开展和推广远程教育中也碰到了问题。一是缺乏稳定的经费,导致收视设备欠费停机,影响正常收视观看;二是操作人员大都以兼职为主,部分老同志不熟悉操作,出现小故障没法及时排除;三是部分乡镇的电信部门配合不积极,线路没法入村,安装过程一直拖延;四是播放课件不够丰富,没有经常性更新,对老人的吸引力不够强。
二、积极发展基层老年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识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是维护老年人这一权益的直接体现,能够促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教育于老人本身,于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该提高社会对老年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消除老年人对参加老年教育的误解和偏见。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老年教育,及时反映活动动态,在社会中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老年人,支持、参与老年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常态化管理体制
各级领导重视是老年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可将老年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当中,制定与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教育政策。为引起重视,可把各镇(街道)的老年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分管领导的考核指标中。其次成立由各镇(街道)分管领导、老干、卫生、教委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具体工作由各镇(街道)的老教专干牵头实施,协调镇村两级的老年教育工作,解决师资、场地、经费等问题。各村(社区)应将老年教育工作列入纳入本村的日常事务当中,由一名村(社区)主干和老协会领导担任老校开展工作的负责人。为进一步调动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建立起激励机制,定期表彰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者并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市级“美丽乡村”、“十佳老协会”“十佳老协会会长”的评选,把老年教育的落实情况作为一项必备条件纳入评选标准当中去。
3、强化经费保障,拓宽办学渠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固定的办学经费,就谈不上老年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各镇(街道)应根据本镇财力和老年教育需要把老年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当中,设立专项经费,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持续“输血”。除政府的固定经费保障外,也应当积极探寻多元的经费投入渠道,号召社会的力量来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我市经济在国内县级市中排名前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企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也较高。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同样也是崇高的慈善行为,可以引导企业把善款投向老年教育。在很多村(社区)都成立了各式慈善基金会,不定时地组织乡贤、企业捐款,可以考虑在这些慈善基金中设立老年教育专项,支持村级老年学校的日常开支、设备添置、奖教奖学等等。
目前的我市老年教育办学主体以政府为主,辅以村(社区)自行组织的老年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因经费、师资方面的制约,课程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受到影响。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师资和课程内容方面往往有较大的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人是“不差钱”的,只要收费合理,民办的收费性课程同样可以成为老年人的新选择。建议相关的政府部门联合牵头,引导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老年班,甚至派送教师,直接在村(社区)开班,方便老人就近入学。为调动民办机构开班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以政府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以开班的培训机构补贴。
4、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共享
基层各镇(街道)各村(社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老年教育的发展程度、办学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结合各地办学需要,因地制宜改善办学硬件。其一,完善各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注意动静相隔。硬件条件较好的基层老校应逐步走向规范化办学的渠道。其二,充分利用各地闲置资源。各地镇(街道)的党校、会议室,各村(社区)的中小学校都是很好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场地、桌椅、教学设备条件。只要与相关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合理安排时间,上述场地可以有效缓解基层老校活动场地受限的问题,节约建设资金。此外,老年学校可以与敬老院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敬老院为老年学校提供办学设施,另一方面老年学校开展的课程和活动可丰富敬老院的文化生活,两者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5、加强师资,丰富课程设置
镇(街道)老教委可定期从当地的中小学、职业院校、卫生院等单位或离退休干部中挖掘教师,建立后备教师资源库,并成立讲师团,定期安排教师下乡授课;村级老年学校除有条件的可从以上渠道选聘教师外,各村(社区)的老校可以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师资、教材的资源共享。靠得较近的村(社区)可联合成立讲师小组,轮流安排授课。课程设置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和当地实际,不断丰富老人们的选择。
6、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示范辐射作用
市老年大学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办学规模和条件不断成熟,2013年被评为首批“省级一级示范校”,因而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市老年大学积极发挥在师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优势,不断地与基层老年学校加强联系,协助解决基层老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成立基层教学联系点,一方面帮忙物色师资,甚至直接送教师和教材下乡,形成常态化的工作;另一方面在业务方面加强指导,定期举办教育骨干的培训,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提升基层老校的办学水平。此外,市老年大学可号召学员在学有所成之后,积极发挥余热,在所在村(社区)的老年教育工作中实现“老有所为”。
7、加强远程教育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基于目前我市推广远程教育中的问题,建议如下:一是保障收视经费,各镇(街道)财政拨出专款,直接支付或以补助的形式发放给各村(社区);二是镇分管领导与电信部门出面沟通,在硬件建设方面给以积极支持,提高效率;三是基层老教委定期组织操作员培训,了解各村(社区)的实际困难,为各村(社区)操作人员答疑解惑。